(左圖)山姆・詹克斯,《犬頭》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|(右圖)吳權倫,《考驗》。漁光島藝術節提供。
隨著白晝漸長,氣溫升高,萬物從沉睡與休眠中甦醒,重新展開運作。以下推薦四個四月份展覽,從中體會旅行、大自然、能量流動等記憶裡的專注時刻,在想像與現實中交會,迎接嶄新的季節。
漁光島藝術節
吳書原,《島之夢》。漁光島藝術節提供。
2023漁光島藝術節於3月24日登場,以「藝術在一座小島」與「重繪地海之島」為題,兩個不同的策展方向,在台南漁光島上同時發生。「藝術在一座小島」描述自然之序,由藝術家的視野引領觀眾,與島嶼的自然環境相遇;「重繪地景之島」以地景與裝置藝術探看島嶼,如同研究地理空間時,因繪測技術的不同,會有不同的尺度、規模與紀錄方式,透過藝術家的感知,召喚潛存於島嶼的想像。
謝佑承,《一刻》。漁光島藝術節提供。
此外,為期24天的藝術節,逢周末及連續假期會舉辦市集、音樂、表演、電影放映等活動,邀請觀眾在潮汐與光線流轉、景色變幻中,穿越蒼蒼樹林,踩踏細沙與浪花,探索漁光島的多樣風光。
【漁光島藝術節】
展期:2023/03/24 - 2023/04/16
地點:台南漁光島
官方網站|Facebook|Instagram
熊洞
王湘靈,《Invisibility》。本事藝術提供。
《熊洞》由丁昶文、王湘靈兩位藝術家的生命經驗與加拿大原住民的口傳故事啟發,以公路旅行中荒涼奇幻的地景,作為想像的通道。
丁昶文,《被感染的夢》。本事藝術提供。
從兒時不可靠、如幻夢的記憶為開端,在夢境、現實與想像間游移,王湘靈《Invisibility》討論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;舊作《Missing Deadline》則是一趟從德州至墨西哥邊境的公路旅行,攝影是旅程中不做任何計畫的沿途停靠。丁昶文《被感染的夢》將舊作品中的物件、錄像與裝置帶往一處正面臨開發與劇烈變化的工業地區——七股,同時也是西濱快速道路的終點,呈現一段魔幻寫實的公路之旅。
【熊洞】
展期:2023/03/04 - 2023/04/29
地點:本事藝術(台北市北投區立功街79巷9號2樓)
官方網站|Facebook|Instagram
藍色地平線上
楊・克拉Jan Kaláb,《藍色地平線上》展場。Bluerider ART提供。
《藍色地平線上》展出藝術家楊・克拉Jan Kaláb全新系列作品,在海洋與天空的交界,最初與最後的一線曙光與暮光,呈現漸變流動的藍色地平線,專注的當下彷彿變慢的時間,凝聚成內在的平靜。
Melting Purple Ellipse 0123, 100x150cm, Acrylic on canvas, 2023 (1 of 3)|Bluerider ART提供
藝術家從早年的街頭塗鴉發展至精緻的色彩語言,展現了抽象色彩的純粹與包容,《Carbunculus Bulla》由13個鋁板組成,裝置如同氣泡般空心懸浮,透過透視得以組成完整的圖形。平面作品以橢圓、圓形組合,畫布上微妙的色調差異,從漸變色彩中溢出的能量感,在近乎靜止一般的緩慢流動中相互平衡擁抱。
【藍色地平線上】
展期:2023/03/11 – 2023/05/28
地點:Bluerider ART 台北.敦仁(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)
官方網站|Facebook|Instagram
未來身體:超自然雕塑
安德羅・韋庫亞,《無題》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於北美館展出的《未來身體:超自然雕塑》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.芙麗茲(Nicole Fritz)發想,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.雷澤(Maximilian Letze)共同策畫,集結23位國際藝術家,以超寫實與寫實雕塑之集合,譜寫對未來身體的想像。
山姆・詹克斯,《犬頭》。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。
擁有狐狸頭部與男性身體的混種人,將右手放置於胸前,轉頭凝望的某個生命時刻;在偌大的粉紅色空間裡,擁有機械手的賽博格女孩,彷彿沉睡一般懸掛著,只有機械手指輕敲顫動。透過人類身體與其他物種結合的形貌,與新興生命體共存共融之景,以及各種科幻或超自然情境、生態樣貌,回應人類世與後人類、基因工程、科技倫理、身分認同等議題。
【未來身體:超自然雕塑】
展期:2023/02/18 - 2023/06/04
地點:臺北市立美術館(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)
官方網站|Facebook|Instagram
文|10/10 APOTHECARY 編輯 - Zoey Yu